教学目标
知道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和辩证关系;理解寻求真知的过程,领会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懂得认识的反复性与无限性。通过思考、观察,体验、探究等教学活动的设计,引导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培养学生学会由现象到本质,从感性到理性的思维能力和归纳能力。体验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深化的过程。树立实践第一的观念,培养科学精神、求是精神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寻求真知的过程
(2)教学难点: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教学过程
主要教学环节设计及说明
教学环节 |
教学 资源 |
教师 活动 |
学生 活动 |
设计 说明 |
(一) |
教师和学生 |
设计问题 引导提问 |
相互握手 描述各种感觉 回答问题 |
创设自我介绍的情境,学生从生活体验中懂得感性认识的含义、形式和特点。建立知识和生活的联系。 |
学生的生活经历 | 设计问题 引导提问 |
学生回忆自己第一次进入新中的情景 |
学生生动的回忆,对比现在对新中的认知。懂得理性认识的含义、形式和特点。 | |
PPT: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对比图 | 总结 |
回答问题 |
通过图表比较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 |
|
(二) |
金属密度高,易于导电导热,木头结构疏松,内部有很多气孔,导热慢。 当你的手和铁的温度不一样时,热量很快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到温度低的地方,铁摸起来更冷。 |
教师提问:冬天,放在户外的木头、铁它们的温度相同吗?为什么摸铁时感觉要凉一些? |
讨论、解释 |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的初级阶段,没有揭示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理性认识更深刻,更正确、更全面,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到理性认识。 |
寻求真知卡片1 寻求真知卡片2 |
统计数值 引导提问 |
小组讨论 选择价格 回答问题 |
(1)通过真实的体验,了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2)探究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条件 |
|
PPT:生活中常见的经济现象 |
设计问题 |
小组讨论 (1)人的经济行为可能是完全理性的吗?(2)交流自己的经济行为,探讨怎样能做到理性消费?(3)为什么学者要研究这些生活中的现象? |
(1)引导学生理解经验论和唯理论都不可取。 (2)探究得出结论——学者研究生活中的经济现象,是为了更好改善我们的经济决策(实践) |
|
(三) |
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理查德•塞勒教授相关资料 |
讲解(1)传统经济学的缺陷 (2)行为经济学的“逆袭” |
观看 |
从真实的案例中,发现寻求真知的过程。懂的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
思维拓展 |
教师设计问题 | |||
课堂 小结 |
简明知识结构图 |
梳理本节课主要知识点 |
独立思考,并能根据教师的提问完成总结。 |
|
相关练习 |
选择题 简答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