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史地组 >正文
《 改革开放》教学设计
来源:江南娱乐官方app下载苹果
发布时间:2018年02月27日
[教学用时] 40分钟
[内容主旨]
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具体实践过程。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思想的不断解放,改革开放不断走向深入和成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大幕,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经济特区的建立把改革开放引向全面和深入;浦东开发开放则是改革开放走向新阶段和取得显著成果的重要标志。改革开放的成就证明了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的正确。
[学情分析]
学生学习完第22课《伟大的历史转折》后,知道中国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进入改革开放时期,究竟国家的发展在新形势下会取得怎样的成就,又会出现怎样的问题,学生非常期待在本课中得到答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知道经济特区的建立;知道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知道浦东开发开放。
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农村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理解经济特区是改革开放的一项创举;理解浦东成为我国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和取得显著成效的重要标志。
2.过程与方法
学会利用史料、图片描述历史过程,养成多角度收集历史信息的习惯和分析历史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悟改革开放过程中思想解放的艰辛历程,养成实事求是的良好作风,明白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树立为追求真理而不懈努力进取的观念。
[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经济特区的建立。
说明:改革开放的具体实践内容,三维目标实现的事实基础。
2、教学难点:姓“资”姓“社”问题的大讨论。
说明:学生缺乏相应的思维高度和深度,需通过以事实依据所支持的观点冲突加以解释说明。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是建国以来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它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提出了全新的工作重点。请问是什么?(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设计意图:复习旧课的重要知识点,承上启下。
环节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背景介绍:“借地度荒”
教师讲解:中国的改革开放的突破口居然出现在一个穷乡僻壤的小村庄,而诱因竟然是一场自然灾害。1978年夏秋之际,安徽省遭遇了百年不遇的旱灾。在万里领导下的安徽省委组织恢复生产的措施却是出台了一个“借地度荒”的决定。从生产的组织方式和产品分配方式看,这个措施打破了人民公社体制下的统一经营、统一管理和统一分配。
设计意图:介绍历史背景,自然引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产生。
2、小岗村的契约书
出示小岗村的承包书(文字:“我们分田到户,家家户主签字盖章,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的全年上交的公粮,不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坐牢杀头也甘心,大家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活到18岁。”图片:书109页)
师生结合材料共同探讨以下问题:看到这个契约,小岗村的村民要干什么?当时的政府,对待分田是一种什么态度?政府为什么要这样做?坐牢杀头,说明分田非常危险,他们为什么还要这样做?在共同探讨的基础上,教师指出:残酷的现实逼得善良朴实的农民不得不用自己的方式同命运抗争,冲破旧制度的束缚,获得新生。
设计意图:图片补充文字,从感性认识到理性思考。
3、主要方式:
学生阅读“知识链接”,思考“包产到户”和“包干到户”的异同。
设计意图:学生自主学习,深入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具体内容。
4、实施效果:
史料展示:小岗农民苦干一年,1979年的粮食产量相当于1966年至1970年5年的总和,人均收入是1978年的20倍,“乞丐村”第一次向国家交了公粮,留了公积金。(书109页小字部分)
设计意图:用具体客观的数字表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巨大效果,有说服力。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练习册73页)
设计意图:对可能引起歧义的内容通过补充材料进一步解释说明,并能当场反馈学生的认知情况和学习效果。
6、逐步推广
(1)1982年,中央一号文件:全国农村90%以上的生产队建立了不同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专业承包联产计酬、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等,都是社会主义经济的生产责任制。
(2)1983年,国家颁布《关于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的通知》,结束了人民公社体制。
(3)1993年,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将“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写入宪法。
设计意图:了解国家对个案成功之后的肯定态度和积极推广。
7、小结:通过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成功,证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设计意图:从具体史实学习上升到价值观高度。
环节三:内容过渡
如果说中国改革的第一步是由农民自下而上推动进行的,那第二步就是由政府自上而下主动实施的,即经济特区的建立。
设计意图:通过两者变革方式的差异性自然过渡到下一个教学重点。
环节四:经济特区的建立
1、背景介绍:
教师指出:经济特区的建立是党中央审时度势作出的英明决策,目的是要实现现代化,就必须要引进外国先进的技术、吸收外资和学习外国先进的管理经验。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前后,中国领导人先后组织了20多个国外考察团,分赴世界各地,不仅是到我们的周边友好国家,甚至原来与我国不相来往的资本主义国家也派出了考察团。在德国他们看到了什么是电气化和自动化,在日本他们感受到了什么是日本制造和现代化,在美国他们更是感受到经济发展的差距。回国后,在报告中,引进外国先进的技术、吸收外资、引进先进的管理经验,成为多数国家领导人的共识。
设计意图:介绍历史背景,自然引出经济特区的建立。
2、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1)学生阅读书本相关文字,结合地图册36页内容,概括经济特区的建立和对外开放的格局,理解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特点。
(2)展示相关图片与影像资料,说明对外开放所取得的成果。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文字与地图相结合的自主学习,在过程中提高历史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
3、姓“资”姓“社”问题的大讨论
出示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教师总结:姓“资”还是姓“社”,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设计意图:引入争鸣观点,展开充分的小组讨论,基础较好的学生群体可由中心发言人进行辩论。
4、小结:随着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及取得的伟大成就,再次证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992年,中共十四大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在制度上有了坚实的保证。
设计意图:从不同的具体史实学习再次上升到同一个价值观高度。
环节五:内容过渡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经济全球化进程明显加快,中国的改革开放需进一步深化。199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宣布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设计意图:随时间的推移自然过渡到改革开放在新形势下的“与时俱进”。
环节六:浦东的开发开放
1、浦东开发开放前后的变化。
教师展示浦东的地图(地图册37页),让学生明确浦东的地理位置,并根据前后差异说明浦东的区域功能变迁。
2、展示图片(金茂大厦、东方明珠电视塔、磁悬浮铁路、外高桥保税区、洋山深水港、自贸区等),学生概括其功能定位(国际经济、贸易、金融、航运中心)。
3、小结:从浦东开发开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又一次证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设计意图:图文并茂地展示浦东开发开放的魅力,并再次上升到同一个价值观高度。
环节七:本课内容总结,展示知识结构图。
设计意图:教师总结本课内容。
环节八:从20世纪末中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以及取得的成就谈谈所得到的启示(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设计意图:学生反馈三维目标的达成情况。
[作业布置]
材料分析题:解放生产力(练习册77页)
设计意图:本课知识点的综合训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