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史地组 >正文
生长素发现史
来源:江南娱乐官方app下载苹果
发布时间:2019年02月02日

生长素发现史的探究过程,传统的课堂是介绍达尔文父子,杰逊,温特,郭葛的实验过程,从向光性现象入手,跟随科学家的脚步,逐步分析科学家的实验,在观察科学家的实验时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和设计实验的原则。这样的课堂就是“灌输式课堂”,老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枯燥、消极而被动地接受知识,课堂死气沉沉。而翻转课堂,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课堂从灌输式转向对话式课堂,从而唤醒课堂活力。本文就以生长素发现史为例,探究翻转课堂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为其他内容的教学提供一定的线索。
生长素发现史教学过程如下:
首先动画展示植物向光性现象,自然现象和实验室现象。





然后提问:为什么胚芽鞘在没有光照时,直立生长,有单侧光照时,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如果将胚芽鞘的尖端切除,胚芽鞘就不生长?请大家思考,讨论原因?
这里让学生讨论时,让学生不要看书,这样的话学生的思维就不会受到教材的影响,提出的想法就是学生们结合自己已学过的知识思考得出的想法,而且学生的想法很多。在几个班级实验下来,想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尖端的作用:尖端感受到光的信号,发出生长的信号。这里的信号应该有两种:一是生长的信号,二是往哪里长得信号,应该有信号让胚芽鞘往光的方向生长。有的同学认为尖端感光并发出类似于生长激素的信号,有的同学认为尖端类似于“神经中枢”,可以调节其他部位的生长,可以发出信号,“告诉”他们向光生长……
生长的部位:有的同学认为生长的部位在尖端,有的同学认为生长的部位在尖端一下,还有的同学认为这两个部位都在生长。
当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发现,自己的观点与别人的不同时,他可能就会去思考原因,这个时候,当大家都疑惑的时候,老师提出:大家的观点都有一定的道理,那么如何用实验来论证呢?老师让学生设计实验论证:一,感光部位在尖端?尖端产生信号?二,生长弯曲部位在尖端还是在尖端一下?
学生设计实验一:验证感光部位在尖端,学生很快就讨论出,需要两组实验一组将尖端罩住,一组正常,同时给予单侧光。这个时候老师动画演示这个实验,并介绍实验设计的原则。尖端产生信号的实验,学生很难想到用云母片阻断,所以这里老师可以讲解一下云母片和琼脂。
学生设计实验二时就存在困难,不是每个学生都能想出办法,但是每个班级都有几个学生能够想出来。有的学生设计,在暗盒里放一个胚芽鞘,在胚芽鞘上面从尖端到尖端以下用红色油彩笔画一个粗细均匀的竖线,一段时间后观察线的变化:如果只有尖端部位的线变长了且变淡了,说明生长部位在尖端,如果只有尖端以下部位的线变长了且变淡了,说明生长部位在尖端以下,如果尖端和尖端以下部位的线都变长了且变淡了,说明尖端和尖端以下部位都在生长。有的班级学生设计实验时,分别在尖端和尖端以下部位画等长等粗的线,也有的学生设计时分别在尖端和尖端以下部位画等大大的圆,观察圆的变化……
学生在讨论的过程,思维是非常活跃的,讨论到这一步,学生依然没有看书,老师分别解释两个实验的结论。最后得出感光部位在尖端,生长部位在尖端以下。
接着,图片展示:胚芽鞘尖端以下部位向光侧细胞和背光侧细胞纵切图片,显然背光侧细胞长得长,长得快。让学生讨论原因。
大多数学生的想法是:背光侧长得快,可能是信号强,所以背光侧信号强,向光侧信号弱,原因是单侧光抑制了向光侧信号的传递。很少有学生认为单侧光导致信号物质向背光侧运输。所以针对这个问题,又可让学生设计实验论证,如果时间不够,老师可以直接讲解论证实验:如右上图。讲到这里学生对向光性实际上有一定的认识,然后老师给出温特的实验,郭葛的发现等,最后学生就弄明白了植物向光性的机理。
这样的对话式课堂使学生的思维真正得到了锻炼,一节课下来,学生在疑惑,解疑惑中感悟生命科学的魅力,感受生物课堂的灵活与精彩。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