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史地组 >正文
高中地理教材《喀斯特地貌》德育教学研究案例
来源:江南娱乐官方app下载苹果
发布时间:2018年02月27日

一、 教学背景
德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教育者的个体需要及个体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主动的内化与外化,促进其养成一定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党中央制定的《中国教育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全国中小学要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思想道德素质列为各种素质之首,特别是高中阶段是学生思想从稚嫩走向成熟的重要阶段,因此德育在各科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作为一名地理教师,在教学中更应加强思想道德素质教育。课堂是现代江南娱乐官方app下载苹果 教育的缩影,学生在校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课堂中度过的,课堂教学理所当然应成为实施江南娱乐官方app下载苹果 德育的主渠道。加强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素养、分辨是非的能力和优良的心理素质的需要。地理德育是在地理知识的传授、地理能力的培养中渗透的。地理学科能够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人生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深化对国情、国力以及国策的认识;积极参与协调人类与环境关系的活动和深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以及对社会的责任感,对学生树立政治认同、国家意识、文化自信、公民人格等德育目标具有特别的意义。
同时,地理学科具有教学内容涉及面广,与生活联系紧密的特征,既需要用科学客观的眼光认识丰富多彩的地理事物,又需要用逻辑条理较强的理性规律来解释地理现象,解决地理问题。因此,我们要把德育作为地理教学中的灵魂,自始至终将德育贯穿于整个地理教学之中。在地理教学的过程中培养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多方面的立体人才,是地理教学的主要目标。根据地理教学目标,无论是德育还是智育,合作探究都是可取的教学方法之一。在地理教学中,合理的合作探究学习,有利于集思广益,分享所见所闻,有利于扬长避短,解决更多问题。成功的合作探究学习,对达成教学目标有独到的优势。在地理教学中,组织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逐渐成为了课堂上常用的教法之一。在高中教学主要培养正确的人地观、科学发展观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可持续发展观。培养学生坚韧的意志和团结协作、实事求是的严谨态度。

二、学情分析
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训练,学生能够基本阅读和运用地图,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技能,掌握了一些学习地理的基本方法,能够运用知识解释一些地理现象;而且高一新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比较高,部分学生不再满足地理课堂上的照本宣科,希望课堂教学形式丰富多样,这节课的设计采用小组讨论、分组发言等方式,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深化、解决问题,从而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教学案例设计
《喀斯特地貌》为高中一年级地理第一册第二篇岩石与地貌中的第七专题《地貌》中的一部分,学习这一篇章的重要性在于:各种地貌为人类提供了多种资源和经济活动场所,人类活动又对陆地环境产生越来越多的深刻影响。因此对于喀斯特地貌的学习对于认识自然环境、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国西南地区具有世界上分布最广,类型最齐全、发育最完整的喀斯特地貌,通过大量的实例素材及小组探究活动,能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地理的角度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对科学的求知欲望。



教学片断一:
引入:展示“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地理美景以及古代著名文人志士对此景所作的诗句。(课前热身,期望学生从中感受到喀斯特地貌之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视频:简介喀斯特地貌的成因


概括分析:
1、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必备条件
2、比较我国的南方与北方,哪个区域较易出现喀斯特地貌?
(锻炼学生分析归纳能力,提高读图能力)
归纳:我国的西南地区是世界喀斯特地貌分布最广泛,发育最完整,类型最齐全的区域之一。
强调:流水对可溶性岩石的破坏作用以及相关方程式:
流水的作用:1)侵蚀作用: CaCO3+CO2+H2O Ca(HCO3)2
视频:桂林山水,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代表(主要展示峰林与峰丛)
讲解:峰林、峰丛以及孤峰的区别,引导学生了解喀斯特地貌类型丰富多彩。

学生活动一:“猜猜它是谁”
班级分成6个小组,每个小组分到16张照片,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把照片后的编号分别填入任务单的表格中喀斯特地貌类型名称旁。

峰林: 落水洞: 石柱: 穴珠:
峰丛: 天生桥: 石钟乳: 溶洞:
石林: 天坑: 石柱: 鹅管:
溶蚀盆地: 地下河: 石幔: 石花:
讲解:喀斯特地貌的分类:地表喀斯特和地下喀斯特
强调:流水对可溶性岩石的再造作用以及相关的化学方程式:
流水的作用:2)堆积作用:Ca(HCO3)2 CaCO3↓+CO2↑+H2O
活动意义:
学生在课堂中的有效参与,主要体现在活动中的动手、动脑以及小组的合作交流。在活动中学生得到的知识结果往往印象深刻,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教学片断二:
中国有世界上最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也有我们自己的喀斯特之父:
介绍:徐霞客生平简介,强调他对中国喀斯特地貌的研究贡献,列举他在考察中对喀斯特地貌的一些命名,感受其对喀斯特地貌探究的科学性、卓越性。跟随他的脚步,开展探究活动。
(徐霞客的个人事迹是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的典范,通过这部分教学内容期望学生也懂得热爱自然、保护自然,同时培养他们坚定信念,不怕困难、勇于探究的精神。)
学生活动二:“探究大不同”
1、石笋与石林的区别
2、天坑与落水洞的区别

活动意义:根据喀斯特地貌的成因,拓展学生对这种地貌的基础知识认知,进一步培养他们读图分析能力,以及小组合作探究能力。

教学片断三:
学生以小组形式评选“我心目中的喀斯特”地貌,假设:《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要出一本专门介绍中国喀斯特地貌的期刊,请同学在四张备选封面中挑选一张最美的、最喜欢的封面,看看自己心目中的喀斯特是怎样的。
(将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是提升学生课堂关注度的非常重要的环节,本活动既可以复习喀斯特地貌的类型,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为之后的课堂练习作铺垫。)
学生活动三:“喀斯特地貌之我见”
材料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社会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发展。贵州的第一产业(即农业)占全国最大比例,但农业发展速度缓慢,跟其它农业规划较好的省份无法相比,“农村真穷,农民真苦,农业真危险”充分展露了如今贵州一些农村的发展现状。在贫穷落后的贵州农村,农村经济滞后,农民增收难,农业欠发达。

问题: “地无三里平,人无三分银”,请从喀斯特地貌的角度分析为何贵州地区发展农业较为困难?
材料二: 桂林山水世间罕见,是喀斯特地貌中最典型、最完美、最精彩的范例,但它没有进入世界自然遗产的名录,当地政府对于申遗也并不持积极态度。对这一情况,人们有不同意见:
甲方:支持!申遗只是图虚名,桂林山水已经闻名世界了,不需要多此一举。申遗成功后还有各方面的约束,限制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乙方:反对!申遗除了让桂林山水更有名外,还可以通过国际条例来保护原生态环境,防止过度经济开发而破坏当地独特美景。

问题:请各小组对这种情况以及甲乙双方的观点进行讨论、评价,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四、教学策略与思考
1、课堂教法的应用
a、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方式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观察能力,又能增强学生合作意识,提高参与各种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b、探究式教学:在教学中,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励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探究,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地理实践能力。
c、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地理课件,创设直观性与探索性相结合的教学情境,使枯燥的学习变得形象生动,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既完成了教学目标,又激发同学学习地理的兴趣,难点自然解决,课堂教学效率提高。
2、课堂教学引导
a、读图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从各种地理景观图片、地图、简要示意图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b、探究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掌握比较、分析、归纳等综合能力,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创设一个民主轻松的学习环境。
c、团队合作的培养: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互动能力,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会分工、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3、教学感想:
挖掘教材,加强“三观”教育
1、通过学习祖国历史、地大物博、山川壮丽等内容,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在课堂上应该进行拓展、不应成为教材的说客。联系党的方针政策、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世界各国发展现状、国内外重大的政治事件、联系乡土人情等。使他们树立科学的资源观、人口观、环境观,这里便渗透可对党和社会主义的热爱之情。
2、开展研究性学习,在相关的实践学习活动中我们充分地挖掘素材。家乡是我们成长的摇篮,她是看得见、感受得到、摸得着的地方。通过亲身的感受人们对自己的祖国总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杜甫有“霜从白露起,月是故乡明”的绝句,由此可见,爱国之情人皆有之。因此,使学生深刻地了解祖国、深切地热爱祖国,自然会萌发建设祖国的强烈愿望,进而升华为热爱和建设伟大祖国的崇高理想。
3、因材设法,渗透德育教育
对比教学凸显效果。地理教学中的大量事实材料,对从中比较所得的结论,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学生易于接受,迅速改变观念,教育效果自然明显。但要注意,对比的事物要具有类比性。

4、德育渗透循序渐进
地理教学中的德育内容广泛而不集中,不具体,因此德育渗透要有一个全面的、系统的、有层次性的计划。地理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开发教材中思想教育的潜力。要明确每一章节德育渗透的主要内容,遵循教学原则、设计好教学程序方法,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德育渗透,同时注意不要使德育渗透“成人化”、“呆板花”要有层次阶梯性贴近未成年人进行。使整个地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全面系统连贯,循序渐进地进行。只有这样,德育渗透才能够收到明显的效果,才能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