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的第一次等级考虽然已经落下帷幕,但是对于经历过这场摸着石头过河的老师来说,其中的滋味只有你知我知。因此有感而发,写一写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物理教学探讨与反思。
现在大多数高三学生处于既喜欢学习物理(所以他们选择了物理),又害怕学习物理(成绩一直上不去)的矛盾心理状态之中。最根本的心理障碍是解物理题有困难。他们感到听教师讲例题有劲,自己做题目苦恼!所以只依赖老师讲,不肯自觉做。对于学习方法,明知要着重理解,但还是习惯于独立地记忆,所以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可以说有许多内容和题目是靠教师一而再,再而三地讲述,听熟的,而不是自己通过做练习领会和巩固的。学习态度畏难,被动的较多,课外作业能不做则不做,可少做则少做,一定要交则瞎做。
在现行的课程标准里虽然删除了一些拓展性的内容,但是物理教学的每周课时也相应有所调整,要使教学进度能顺利完成还是有一定难度的。那我们只能在有限的课时中想办法如何更好地提高效率了。
第一年的等级考复习,没有太多的样本参考,那如何在课堂上有效教学呢?大家知道2016年教育部发布了各学科的核心素养,高中生核心素养内涵的确定,就是要回答“高中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教育本源问题。物理学科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物理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学生通过物理学习内化的带有物理学科特性的品质,是学生科学素养的关键成分。它主要包括4个方面的要素和内涵的具体表现:
1、物理观念
从物理学视角形成的关于物质、运动与相互作用、能量等的基本认识,是物理概念和规律等在头脑中的提炼和升华。“物理观念”包括物质观念、运动观念、相互作用观念、能量观念及其应用等要素。
通过高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应形成经典物理的物质观念、运动观念、相互作用观念、能量观念等,能用其解释自然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初步具有现代物理的物质观念、运动观念、相互作用观念、能量观念等,能用这些观念描述自然界的图景。
物理试题就是要把“活学物理”和“题海物理”区别开来,让学生养成坚持真理,实事求是的态度。
举例:秋日,树叶纷纷落下枝头,其中有一片梧桐叶从高为5m的枝头自静止落至地面,所用时间可能是( )
(A)0.1s (B)0.5s (C)1s (D)3s
有很多学生在学习物理时用纯数学关系理解物理公式、定律和定理等。这些内容其实都赋予一定的物理意义和使用条件,而不少学生只是从纯函数的关系去理解,势必湮没了物理概念的本质,使物理定理、定律的理解和应用陷入歧途,导致错解。物理问题数学化导致学生公式记了很多但不知道怎样用。解物理习题时经常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学生费了很多劲,成绩就是提不上去。
在学习物理新知识点时,就为何要选用某一物理定理、定律,一定要简述其理由。教师在新授课的过程中,要尽量让学生有耳闻目览的实验机会,以便于正确描述其本质。如选用机械能守恒定律,一定要认真分析研究对象在某一物理过程中的受力情况及其对物体做功情况,确定在只有重力和弹力做功的系统内,才能选用这一守恒定律。这些都要用一定的物理语言描述。再如,列重要的物理方程式、解题中的重要步骤都必须有文字说明,有意识渗透物理知识,有理有据地展开思路。但不少学生只是罗列公式,缺少必要的文字说明,对待求量、中间量也不作假设交代等等,都属于把物理问题数学化的表现。
2、科学思维
从物理学视角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内在规律及相互关系的认识方式,是基于经验事实建构理想模型的抽象概括过程;是分析综合、推理论证等科学思维方法的内化;是基于事实证据和科学推理对不同观点和结论提出质疑、批判,进而提出创造性见解的能力与品质。“科学思维”主要包括模型建构、科学推理、科学论证、质疑创新等要素。
通过高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应具有建构理想模型的意识和能力;能正确运用科学思维方法,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进行科学推理、找出规律、形成结论,并能解释自然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具有使用科学证据的意识和评估科学证据的能力,能运用证据对研究的问题进行描述、解释和预测;具有批判性思维的意识,能基于证据大胆质疑,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追求科技创新。
举例:有四盏灯,接入如图中,L1和L2都标有“220V、100W”字样,L3和L4都标有“220V、40W”字样,把电路接通后,最暗的灯将是( )
(A)L1 (B)L2 (C)L3 (D)L4
有些同学忽视对答案的物理意义的思考。所有的物理问题答案都是根据题意、遵循某种物理规律,在求解物理方程的基础上得到的。其正确与否,固然包含有数学因素,但更重要的是具备某种物理意义。如作匀减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求其在某一时刻的速度值,必须先判定该时刻在物体停止运动前,还是在后,若不分青红皂白,不挖掘这隐含的物理条件,死记硬代公式,往往导致错解。再如电路中输出功率最大值问题、物理方程求得两解问题等,对于这些问题的答案若忽视其物理意义的思考,实质上也是把物理问题数学化。
为了培养和加强学生学习物理的科学思维,务必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因为多数学生是由于不会解题而怕学物理。提高理解能力不能单靠教师讲解例题,更重要的是广泛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展开热烈的讨论。几个人一起讨论问题,不仅加深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又能避免分析物理过程中顾此失彼的现象,还能训练口头表述物理现象的能力(为了使别人信服必须运用最确切的语言来描述),有举一反三之效。
3、实验探究
提出物理问题,形成猜想和假设,获取和处理信息,基于证据得出结论并做出解释,以及对实验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交流、评估、反思的能力。“实验探究”主要包括问题、证据、解释、交流等要素。
通过高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应具有实验探究意识,能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合理猜测与假设;具有设计实验探究方案和获取证据的能力,能正确实施实验探究方案,使用各种科技手段和方法收集信息;具有分析论证的能力,会使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分析、处理信息,描述、解释实验探究结果和变化趋势;具有合作与交流的意愿与能力,能准确表述、评估和反思实验探究过程与结果。
举例:在研究共点力的合成实验中,甲、乙和丙三位同学在做这个实验时,所用弹簧秤的量程均为0~5N,且事先均调整好了零刻度。如图,他们都把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木板上的A点,用两个弹簧秤分别钩住橡皮条另一端的细绳套,互成角度地将橡皮条拉到某一确定的O点,此时细绳都与制图板平行,用F1和F2表示两个弹簧秤的拉力。其中,
甲图:F1和F2的方向互相垂直,F1=3.0N、F2=3.8N;
乙图:F1和F2方向间的夹角约为60°,F1=F2=4.0N;
丙图:F1和F2方向间的夹角约为120°,F1=F2=4.0N。
这三位同学中操作不合适的是 ,理由是:
。
改进教学方法,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如加强演示,适当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中的物理现象,形成悬念。讲课时语言力求生动风趣,多采用比喻,以适应高一学生的思维及认识、理解能力。如学生对加速度越来越小,速度仍不断增大的现象不能理解,教师即以储蓄为例;按月存进去的钱一个月比一个月少,存款的总额还是在增加,只是增的慢了。这样学生就懂了。
参考附件1:2017.11 顾千红 力的分解 教案和教学反思
组内老师评课:
教师精心设计了各教学环节,有效创设了物理情境,营造出了学习物理的氛围。40分钟的教学时间内,教师始终用饱满的热情感染着学生,引领学生在物理世界畅游。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先体验后感悟,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学生参与欲望强烈。
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内容的延续和高中物理课程学习不可或缺的数学方法和思想方法,顾老师利用实例进行探究,在探究过程中教学重点明确,难点突破自然,师生交流流畅,体现了教师的基本功,建议是在西藏班教学中注意他们的数学基础,这样教学过程更流畅一些。
该节课课程设计非常合理,思路清晰。课堂上气氛活跃,学生学习主动性高,和老师互动高效频繁。实验设计和教学素材非常有吸引力,知识点引出的铺设非常到位,是一节非常好的课,作为新老师非常难得。
参考附件2:2017.12 徐力 《安培力》教案和教学反思
组内老师评课:
本节课十分注重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注重探究式学习过程,在老师精心组织下,学生在学习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经历了知识获取的过程。教师教学过程是否有效,关键是教师能否能够给学生更多的机会,让他们主动地去发现,积极地去感受。
这是安培力第一课时,在学生已有的关于电流的磁效应和描述磁场特性的物理量磁感强度的概念的基本知识的基础上,以DIS实验为入手,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总结规律(左手定则),选择典型例题,引导学生从审题、分析、规范解答等方面介绍左手定则的简单应用。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每一个环节都关注教学目标的达成,注意物理学思想方法的培养渗透。很好地完成了课程设计。
本节是在上一节磁场、磁感线基础上讲述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力――安培力以及描述磁场性质的物理量――磁感强度。它们是学好本章的基础也是重点,同时是高考的热点。教学过程中通过实验既复习了旧知,获得了新知,又体会了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获得物理学规律的对称美的享受的同时,使教学上的难点得以突破。教学效果比较好,建议是关于复习的部分在时间安排上相对缩短一些,这样时间更充足一些。
本节课作为一堂新授课,教师将内容从概念讲解的形式转变为实验验证,充分利用DIS实验装置的便利,结合对实验器材的改装,实现教学目的,从中体现了教师个人的思考,也与物理学科的实验本质相契合。不足之处在于学生对实验装置不熟,在实验过程中有些畏手畏脚,可提前做好铺垫工作,可能会有更好的效果。
目标清晰,教学设计合理,DIS实验定量探究安培力F的大小与磁感应强度B、电流强度I、导线长度L的关系。实验设计思路新颖,应用控制变量法,实验效果明显,结论一目了然。实验设计简洁、易于操作。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自己动手实验都清晰明了,教学过程流畅。整节课突出探究过程,为学生不断地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不断思考要解决得问题。例题的选择建立在安培力的实际应用方面(电磁炮),视频介绍引起学生的兴趣,了解物理学在科技发展中的作用。语言简练、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记忆深刻。PPT制作精美。
4、科学态度与责任
在认识科学本质,理解科学·技术·社会·环境(STSE)的关系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对科学和技术应有的正确态度以及责任感。“科学态度与责任”主要包括科学本质、科学态度、科学伦理、STSE等要素。
通过高中阶段的学习,学生能正确认识科学的本质;具有学习和研究物理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能主动与他人合作,尊重他人,能基于证据和逻辑发表自己的见解,实事求是,不迷信权威;在进行物理研究和物理成果应用时,能遵循普遍接受的道德规范;理解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关系,热爱自然,珍惜生命,具有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责任感。
诺贝尔奖获得者劳厄说得好:“重要的不是获得知识,而是发展思维能力。教育无非是一切已学过的东西都遗忘掉的时候,所剩下来的东西。”这位物理学家一言道破了教育的真谛,即教育的终极追求并不仅仅是知识,还在于学习知识过程中积淀下来的东西,亦即人的素质;而素质的核心又集中反映为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
由于改革后考分只涉及70分,而且差距只有30分。现在我们物理老师最无奈的现象就是:你在讲台上讲得累死累活,学生在下面无动于衷。那么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需要老师尽可能多发现,多挖掘一些好题。一个好的习题就应该是一个很好的科学问题,应该有真实的物理现象(原始问题)或科技背景作为依据。通过对情景和过程的分析、解题规律的总结,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训练效果。
举例:如图所示,轻质不可伸长的晾衣绳两端分别固定在竖直杆M、N上的a、b两点,悬挂衣服的衣架钩是光滑的,挂于绳上处于静止状态。如果只人为改变一个条件,当衣架静止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绳的右端上移到bʹ,绳子拉力变大
(B)将杆N向右移一些,绳子拉力变小
(C)绳的两端高度差越小,绳子拉力越小
(D)若换挂质量更大的衣服,则衣服架悬挂点不变
经常进行课堂练习。可以不计分,使学生无心理压力。对于检测,普遍比较重视,比课外作业思想集中,思路敏捷,效率高。又避免抄袭现象。如时间允许,做后立即评讲,效果更佳。
课余时间多与学生接触,重视建立亲密的师生感情,使学生对教师尊敬,但不畏惧,学生就会有疑即问,教师有问必答。这样对消除学生心理障碍有不可低估的作用。例如班主任是物理老师,这个班的学生物理成绩就比较好,这便是一个很好的例证。